《夢外》個展。 4/21-5/21 臺南市美術館

中年是一個連接過去和未來的蟲洞。在那裡,有一股強大的力量,驅使人在黏稠厚重的感知和記憶碎片中,尋找某種理性結構的蛛絲馬跡。這個過程,似乎便是美感經驗的原型,是以自身生命為觀看對象,揭露和實現自身的真實本性為目的。而人的真實本性是什麼?

語言和邏輯限制了我們認知的「真實」,當我們相信這個真實,便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多真實來鞏固這世界觀的真實性,世界遂成為真實的牢籠,而虛假和幻夢則昂然與之對立。泰戈爾說 “Truth in her dress finds facts too tight; In fiction she moves with ease”。影像的來源是「此曾在」的事物狀態,它的表面真實性無庸置疑,但如記憶一般,是面破碎的鏡子。於是,在這個布滿記憶碎片的空間裡,真實和虛構的光線以一種無可迴避的方式在觀者、作者、和影像之間交互投射。

夢外,既非夢中,亦非清醒;既不受限於邏輯,也不完全荒謬;時間可以前進、停止、逆流。有時我們隱約意識到,曾經發生的事情,在未來也會再次上演。有時,人們從未來回歸,默不作聲停在時間之流的某處,永遠的歡樂或永遠的悲傷。在夢外,人就是時間。